欢迎访问南京江宁麒麟科创园学校!
今天是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> 教务管理>>中学教务>>教研组、备课组活动>> >> 正文

破茧成蝶的悲剧之美:《范进中举》语文美育融合课纪实

来源:| 作者:何晓恬|发布时间:2024/5/8 9:28:28 |33次浏览

破茧成蝶的悲剧之美:《范进中举》语文美育融合课纪实

为探索古典文学悲剧与美育的深层联结,麒麟科创园中学语文组于近日开展《范进中举》美育特色公开课,通过病态美学解析、传统艺术转译、现代审美反思三重维度,带领学生在吴敬梓的笔触中透视科举制度下的人性异化,打造兼具批判深度与审美张力的思辨课堂。

一、文本析美:在疯癫描写中挖掘悲剧质感

课堂以范进 “中举发疯” 的经典场景为切入点,教师引导学生聚焦文中极具冲击力的细节:从 “头发都跌散了,两手黄泥,淋淋漓漓一身的水” 的狼狈外形,到 “拍着掌大笑道:‘噫!好!我中了!’” 的疯癫神态,解析吴敬梓如何通过 “丑态” 的极致描写,构建 “以丑显美” 的悲剧美学。

“范进跌倒时‘一脚踹在塘里’的动作,看似滑稽,实则是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尊严的崩塌。” 授课教师 XXX 展示清代科举考生画像时说道,“我们让学生对比范进中举前后的语言变化 —— 从‘岳父见教的是’的卑微到‘我每常说’的倨傲,发现人性在权力符号前的扭曲轨迹。”

课堂设置 “病态美学手账” 环节:学生用思维导图拆解 “发疯三重奏”(昏厥 - 疯跑 - 跌倒)的描写逻辑,并用批注形式解读细节中的悲剧意味,如 “胡屠户的巴掌不仅打在范进脸上,更打在科举制度的虚伪面具上”,在文本细读中培养审美批判力。

a3035c65b1752d511763d4e60a60e18d

二、艺术转译:多形式重构悲剧意象

为让文字中的病态美 “可触可感”,课堂融合戏曲、版画、装置艺术等形式,构建多维审美场域:

戏曲脸谱创作:学生为范进设计 “双面脸谱”—— 半脸用碎金箔勾勒 “中举狂喜” 的扭曲纹路,半脸以水墨皴染 “落魄潦倒” 的灰暗色调,额头处用断裂的玉簪图案象征 “知识分子精神的碎裂”,借鉴京剧 “丑角” 的勾脸技法表现人物的荒诞性;

版画拓印实验:以 “科举考场” 与 “市井街头” 为双场景,学生用木刻版画呈现范进的命运对照 —— 考场版用密集的直线刻痕表现压抑氛围,街头版以泼墨式刀法刻画疯癫动态,特别在拓印时使用两种对比色(朱红代表功名,青灰代表现实),隐喻理想与现实的割裂;

肢体剧场演绎:学生用现代舞重构 “中举发疯” 场景:以蜷缩身体表现考前的压抑,用破碎的肢体动作模拟疯跑状态,最后以头撞 “无形的科举牌坊” 定格,配合古筝曲《哀郢》的变徵之音,将文字的悲剧性转化为身体的审美表达。

“当我用刻刀在木板上反复雕琢范进扭曲的嘴角时,突然明白吴敬梓为何用‘痰迷心窍’来解释发疯 —— 那不是医学病症,而是时代的集体精神溃疡。” 高一(3)班学生陈同学抚摸着未完成的版画说。

三、现实观照:让审美批判照进时代语境

课堂延伸至 “当代‘中举’现象” 议题:学生调研 “学历崇拜”“职场内卷” 等社会现象,用 “新范进日记” 形式创作微型小说,如 “面试通过时,我的西装口袋里掉出三张证书,像极了范进兜里的报帖”,在艺术创作中实现古典悲剧的现代转译。

“《范进中举》的美育价值,在于它用极致的讽刺揭示‘异化之痛’。范进疯癫时‘把两手拍了一下’的细节,实则是对‘以功名论价值’的审美体系的控诉 —— 这种对‘病态成功学’的批判,正是当代美育需要激活的精神基因。”

当语文课堂不再止步于批判封建制度,而能通过艺术之手让学生触摸到悲剧人物的灵魂震颤,教育便完成了从 “知识传递” 到 “审美觉醒” 的跨越。这堂关于范进的 “疯癫课”,或许正是美育赋能文学教育的深刻注脚 —— 它让我们在凝视历史的病态美时,更懂得守护人性的本真之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