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神话遇见美育:《小圣施威降大圣》语文美育融合课侧记
来源:| 作者:何晓恬|发布时间:2025/2/28 9:21:29 |31次浏览
当神话遇见美育:《小圣施威降大圣》语文美育融合课侧记
为探索古典神话与美育的创新融合,麒麟科创园学校中学语文组于近日开展《小圣施威降大圣》美育特色公开课,通过奇幻意象解析、传统艺术转化、现代审美重构三重维度,带领学生在《西游记》的神魔世界中感受变形美学与东方哲思,打造兼具文学魅力与艺术质感的沉浸式课堂。
一、文本探美:在变形叙事中解码神话美学
课堂以二郎神与孙悟空的 “七十二变” 较量为切入点,教师引导学生聚焦文中极具视觉张力的变形描写:从 “大圣变作鹚老” 的禽鸟形态,到 “二郎化身为鱼鹰” 的猎手姿态,解析吴承恩如何通过 “形态转换” 的叙事手法,构建 “变化即永恒” 的东方美学观念。
“‘那大圣就撺出水中,一变变作一条水蛇’—— 这里的‘撺’‘变’两个动词,不仅是情节推进,更是动态美的呈现。” 授课教师 XXX 手持《西游记》明代刻本复刻件讲解,“我们让学生对比大圣‘变土地庙’时‘旗竿立在后面’的破绽,发现神话变形中‘形似’与‘神似’的辩证关系。”
课堂设置 “变形诗笺” 互动:学生以 “假如我是孙悟空” 为题,用三行诗记录想象中的变形场景,如 “化作蒲公英时 / 所有绒毛都是逃跑的替身 / 风是我的二郎神”,在诗意表达中激活审美创造力。
二、艺术赋形:多媒介重构神话意象
为让文字中的神魔变形成 “可视可感” 的艺术形象,课堂融合戏曲、皮影、装置艺术等传统形式,构建多维审美场域:
皮影戏创作:学生分组制作 “大圣七十二变” 皮影道具,用半透明彩纸剪裁鹚老、鱼儿、土地庙等形象,在竹棍操纵中还原 “鹰拿燕雀” 的追逐场景,特别设计 “光影叠变” 效果 —— 通过多层皮影重叠,表现变形瞬间的奇幻质感;
戏曲身段演绎:邀请戏曲教师指导学生模仿京剧武生的 “猴戏” 身段,从 “鹚老缩颈” 的翎子功到 “土地庙鼓肚” 的髯口功,体会传统戏曲如何用程式化动作表现神话变形,部分学生还尝试为角色设计 “变脸” 特效,呼应文中 “幌一幌,变作” 的动态描写;
装置艺术呈现:用废旧纸箱搭建 “二郎神追大圣” 的立体场景,学生在纸箱表面绘制变形图谱(如 “大圣→鱼→水蛇→花鸨” 的演化链条),并在关键节点设置可翻动的机关画片,让静态装置成为 “会讲故事的变形记”。
“当我用彩纸剪出鱼鹰的尖喙时,突然发现二郎神的‘利嘴’和大圣的‘金鳞’在剪纸线条中形成了奇妙的对抗美。” 初一(4)班学生林同学举着皮影道具说,“原来文字里的‘降’,在艺术中是动态的平衡。”
三、文化观照:让变形美学照进现代生活
课堂延伸至 “当代变形记” 议题:学生调研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等现代影视作品对传统神话的改编,分析 “变形” 意象的当代转化,并尝试用 “变形思维” 解读生活现象 —— 如 “城市建筑像钢铁森林中的变形金刚”“二维码是信息时代的七十二变”,将神话美学转化为现代审美视角。
“《小圣施威降大圣》的美育价值,不仅在于展现神话世界的奇幻想象,更要传递‘变中求恒’的东方智慧。孙悟空无论变作何种形态,始终保有‘猴性’的本真,这种‘变形而不失本心’的哲学,正是当代美育需要传承的精神内核。”
当语文课堂的神话之光不仅照亮书本,更能通过皮影的剪影、戏曲的水袖、装置的巧思照进现实,教育便实现了 “传统美” 的当代迁徙。这堂穿越时空的 “降魔课”,或许正是传统文化在美育中 “活起来” 的生动诠释。
撰稿:王琳旭
校对:何晓恬
审核:陈勇
Copyright © 2012 主办:南京市江宁区麒麟科创园学校 地址:南京市江宁区麒麟街道智识路16号
网站维护单位:南京市麒麟科创园学校 邮编:210008 联系电话:025—84763526 苏ICP备05020187号
技术支持:江苏裕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