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透文字的肖像画:《列夫?托尔斯泰》语文美育融合课纪实
来源:| 作者:何晓恬|发布时间:2023/10/18 11:13:35 |31次浏览
穿透文字的肖像画:《列夫?托尔斯泰》语文美育融合课纪实
为探索文学人物塑造与美育的深层联结,麒麟科创园学校中学语文组于近日开展《列夫?托尔斯泰》美育特色公开课,通过文本肖像解析、艺术造型转化、精神审美建构三重维度,带领学生在茨威格的笔触中解读托尔斯泰的灵魂深度,打造兼具文学张力与美学高度的跨学科课堂。
一、文本析美:在矛盾描写中捕捉灵魂光影
课堂以茨威格笔下 “天才灵魂的所在地” 为切入点,教师引导学生聚焦文中极具冲突感的肖像描写:从 “侏儒般的身材” 与 “如钢刀般的目光” 的外形反差,到 “田野村夫的脸孔” 与 “穿透灵魂的洞察力” 的气质矛盾,解析作者如何通过 “丑中见美” 的笔法展现托尔斯泰的精神力量。
“茨威格用‘粗糙的树皮’形容托尔斯泰的脸,却用‘穿透伪装的 X 光’比喻他的眼神,这种‘外貌丑’与‘精神美’的对照,正是美育的绝佳切入点。” 授课教师 XXX 手持托尔斯泰晚年照片说道,“我们让学生对比文中‘天才的灵魂’与‘普通的面容’,理解真正的美源于精神的丰盈。”
课堂设置 “文字素描本” 环节:学生选取文中最具画面感的描写(如 “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”),用思维导图拆解比喻逻辑,再以文字为 “画笔”,为托尔斯泰 “补全” 未被描写的神态细节,在语言建构中培养审美想象力。
二、艺术塑形:多媒介重构文学肖像
为让文字肖像 “立体可感”,课堂融合雕塑、摄影、戏剧等艺术形式,构建多维审美场域:泥塑创作:学生用陶土还原文中 “植被多于空地的脸”,通过捏塑浓密的须发、深邃的眼窝,体会茨威格 “田野村夫” 的描写意图,部分作品刻意保留陶土的粗糙质感,呼应文中 “天才的粗陋外壳”;
光影摄影:借助台灯与黑卡纸,学生模仿托尔斯泰经典肖像的明暗对比,用侧光突出 “如一把锃亮的钢刀” 的眼神,以逆光表现 “笼罩在精神之光中的头颅”,在光影实验中理解 “眼睛是心灵的窗户” 的美学表达;
戏剧脸谱:将托尔斯泰的精神特质转化为京剧脸谱元素 —— 额头用金色勾勒 “真理之眼”,眉骨以黑色重彩表现 “批判精神”,脸颊留白处题写 “安娜?卡列尼娜” 等著作名,用传统艺术形式诠释文学形象的多重内涵。
“当我用陶土反复揉捏那道‘像用刀刻出来的皱纹’时,突然明白茨威格为何说他的脸‘是天才的神秘作坊’。” 高二(2)班学生张同学指着未上釉的泥塑作品说,“每一道沟壑里都藏着思想的痕迹。”
三、精神观照:让审美照亮生命选择
课堂延伸至 “现代人的精神肖像” 议题:学生分组收集 “当代托尔斯泰式人物” 案例(如乡村支教教师、环保研究者),用 “外貌速写 + 精神评语” 的形式为其创作 “文字肖像”,并讨论 “在流量时代,如何保持如托尔斯泰般的精神锐度”。
教研组长徐腊梅表示:“托尔斯泰的美育价值,在于他用一生证明‘精神美高于外形美’。茨威格描写他‘缺少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’,却让我们看到,当一个人将生命献给对真理的追求,其灵魂便会绽放永恒的光彩 —— 这正是当代学生需要建立的审美价值观。”
教育观察:当文学肖像遇见美育,人性便有了刻度
将以《列夫?托尔斯泰》为起点,开发 “文学人物美育课程”,让《孔乙己》《范进中举》等经典人物成为美育载体,引导学生在 “外貌 — 精神 — 灵魂” 的审美层级中,学会用超越表象的眼光观照人性。
当语文课堂不再止步于文字解析,而能让学生通过艺术之手触摸到文学人物的灵魂温度,教育便完成了从 “知识传递” 到 “审美建构” 的跨越。这堂关于托尔斯泰的 “肖像课”,或许正是美育赋能文学教育的鲜活注脚。
撰稿:邓雪芹
校对:何晓恬
审核:陈勇
Copyright © 2012 主办:南京市江宁区麒麟科创园学校 地址:南京市江宁区麒麟街道智识路16号
网站维护单位:南京市麒麟科创园学校 邮编:210008 联系电话:025—84763526 苏ICP备05020187号
技术支持:江苏裕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