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光照进语文课堂:《记承天寺夜游》美育融合教学侧记
来源:| 作者:何晓恬|发布时间:2024/9/19 15:07:29 |31次浏览
月光照进语文课堂:《记承天寺夜游》美育融合教学侧记
为探索古典文学与美育的深度融合,麒麟科创园学校中学语文组于 9 月 18 日开展《记承天寺夜游》美育特色公开课,通过诗画互鉴、光影演绎、哲思体悟三重维度,带领学生在苏轼的月光世界中触摸文人雅趣与生命美学,打造兼具文化厚度与审美质感的沉浸式课堂。
一、文本寻美:在月光意象中解码文人精神
课堂以 “夜游承天寺” 的时空脉络为线索,教师引导学生聚焦文中 “月光如水” 的意象群:从 “庭下如积水空明” 的视觉描写,到 “藻、荇交横” 的触觉联想,再到 “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” 的哲思叩问,层层解析苏轼在贬谪境遇中对自然之美的捕捉力。
“苏轼用‘积水’比喻月光,不仅是修辞技巧,更是将‘愁绪’转化为‘诗意’的审美智慧。” 授课教师徐腊梅手持泛黄的《东坡文集》复刻本娓娓道来,“我们让学生对比‘缺月挂疏桐’的孤寂与‘明月几时有’的旷达,发现苏轼始终以审美的眼光重构苦难。”
课堂设置 “月光诗笺” 互动:学生用便签纸写下 “我眼中的东坡月色”,如 “月光是失意者的银披风”“竹柏的影子是天地的水墨画”,在诗意表达中唤醒审美感知力。
二、艺术赋能:多媒介重构古典意境
为打破时空隔阂,课堂融合传统书画、现代光影与音乐剧场,让千年月光 “可触可感”。
诗画合璧:学生分组临摹宋代米芾的 “米家山水”,以淡墨皴染表现 “月色入户” 的朦胧感,用留白技法呈现 “空明” 意境,再将文中词句题于画侧,体会 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” 的文人传统;
光影剧场:借助投影仪与纱幕,学生用身体姿态演绎 “庭下如积水空明”—— 舒展手臂为 “藻荇”,缓步行走为 “月影移动”,配合古琴曲《良宵引》的泛音,构建虚实交织的夜游场景;
书法创作:教师提供不同书体的 “月” 字范本(王羲之的行书飘逸、颜真卿的楷书端庄),学生选择字体书写文中名句,在笔墨韵律中感受汉字结构与月光意象的呼应。
“当纱幕上的月光随我的动作摇曳时,突然懂了苏轼‘闲人’的真意 —— 不是无事可做,而是能用审美之心对待时光。” 初三(1)班学生李同学轻抚未干的水墨画卷说。
三、生活观照:让审美成为生命的光
课堂的延伸环节,教师布置 “校园月光计划”:学生需在一周内记录 “晚自习后的校园月色”,用照片、速写或三行诗捕捉日常中的诗意。某学生镜头下 “操场单杠上的月痕”“图书馆玻璃上的月影” 等作品,被制成电子画册《少年游?夜寻美》。
美育中心主任邵惠敏表示:“《记承天寺夜游》的美育价值,不仅在于让学生欣赏古典文字之美,更要培养‘于无声处听惊雷,于暗夜中见月光’的生命态度。苏轼被贬黄州仍能‘解衣欲睡,月色入户’,这种对美的敏感正是现代教育需要传承的精神基因。”
教育视角:当古文课堂邂逅美育,文化便有了心跳。
据悉,本校将以《记承天寺夜游》为范本,开发 “唐宋散文美育课程群”,让《醉翁亭记》《小石潭记》等名篇成为美育载体,引导学生在 “行到水穷处” 时,亦能 “坐看云起时”。
当语文课堂的月光不仅照亮书本,更照亮学生的眼眸与心灵,教育便实现了 “美” 的迁徙。这堂穿越千年的 “夜游” 课,或许正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美育中 “活起来” 的生动诠释。
Copyright © 2012 主办:南京市江宁区麒麟科创园学校 地址:南京市江宁区麒麟街道智识路16号
网站维护单位:南京市麒麟科创园学校 邮编:210008 联系电话:025—84763526 苏ICP备05020187号
技术支持:江苏裕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