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南京江宁麒麟科创园学校!
今天是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> 教务管理>>中学教务>>教研组、备课组活动>> >> 正文

让黄河之魂在美育课堂奔涌:《黄河颂》语文美育融合教学纪实

来源:| 作者:何晓恬|发布时间:2023/12/29 11:33:16 |32次浏览

让黄河之魂在美育课堂奔涌:《黄河颂》语文美育融合教学纪实

为探索诗歌美育与民族精神的深度融合,麒麟科创园学校中学语文组于近日开展《黄河颂》美育特色公开课,通过意象美学解析、多维艺术演绎、文化精神建构三重维度,带领学生在光未然的诗行中触摸黄河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魂,打造兼具文学感染力与美学震撼力的沉浸式课堂。

一、诗境寻美:在磅礴意象中解码黄河精神

课堂以 “黄河之水天上来” 的壮阔意象为切入点,教师引导学生聚焦诗中 “惊涛澎湃,掀起万丈狂澜” 的动态描写与 “五千年的古国文化,从你这儿发源” 的历史纵深,解析诗人如何将自然景观升华为民族精神的审美符号。

“光未然用‘摇篮’‘屏障’‘臂膀’等多重隐喻构建黄河意象,不仅是修辞技巧,更是将自然物象转化为精神图腾的审美创造。” 授课教师 XXX 手持黄河流域地形图讲解,“我们让学生对比‘浊流宛转’的视觉描写与‘英雄的体魄’的精神喻指,发现黄河在诗中既是地理实体,更是民族灵魂的镜像。”

课堂设置 “黄河意象诗笺” 互动:学生选取诗中最具画面感的词句(如 “金涛澎湃,掀起万丈狂澜”),用诗意语言进行二次创作,如 “你劈开山峦的裂缝时 / 雷声掉进浪花里长成龙鳞”,在语言重构中激活审美想象力。

IMG_2366

二、艺术赋形:多媒介重构黄河诗境

为让文字中的黄河 “可听可视可感”,课堂融合音乐、舞蹈、视觉艺术等形式,构建多维审美场域:

交响诗朗诵:学生配合《黄河大合唱》交响乐片段进行诗朗诵,在《黄河船夫曲》的号子声中强化 “惊涛骇浪” 的节奏张力,用钢琴和弦乐的强弱变化呼应诗中 “伟大而又坚强” 的情感起伏,将听觉艺术与语言艺术深度融合;

水墨黄河创作:借鉴张大千 “泼墨山水” 技法,学生用赭石与花青调和的墨色表现黄河 “浊流宛转” 的质感,以飞白笔触刻画 “浪涛像暴怒的狮子” 的动态,部分作品在宣纸上拓印泥沙颗粒,让触觉肌理呼应诗中 “五千年的风风雨雨” 的历史厚重感;

黄河之舞演绎:学生以现代舞重构 “黄河颂” 场景:用身体的蜷曲与舒展模拟黄河九曲十八弯的形态,以群舞的聚合离散表现 “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” 的磅礴气势,配合安塞腰鼓的鼓点节奏,将诗歌的韵律转化为肢体的审美表达。

“当我把赭色水墨泼在宣纸上,看着墨色自然晕染出黄河的曲线时,突然懂了诗人为何说黄河是‘中华民族的摇篮’—— 那流动的墨迹里真的有生命的脉动。” 初二(5)班学生王同学举着未干的画作说。

三、文化观照:让黄河精神照亮当代生活

课堂延伸至 “身边的黄河” 议题:学生分组调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成果,用 “黄河新意象” 主题摄影展呈现现代治黄成就(如 “生态湿地的候鸟群”“淤地坝上的梯田”),并以 “新时代黄河颂” 为题创作三行诗,将传统精神转化为当代审美表达。

该校美育中心主任 XXX 表示:“《黄河颂》的美育价值,不仅在于展现自然景观的壮丽之美,更要传递‘百折不挠、兼容并蓄’的黄河精神。诗中‘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’的意象,本质上是对民族审美人格的建构 —— 这种将自然美与精神美熔铸为一的智慧,正是当代美育的核心课题。”

当语文课堂的黄河之水不仅流淌在诗行中,更通过旋律、墨色与舞姿奔涌在学生心间,教育便实现了 “以美育人” 的深层使命。这堂跨越时空的 “颂黄河” 课,或许正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美育中 “活起来” 的生动诠释 —— 它让我们在凝视黄河之美的同时,更听见了中华文明血脉里奔涌的审美强音。

撰稿:范盼妮

校对:何晓恬

审核:陈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