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南京江宁麒麟科创园学校!
今天是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> 教务管理>>小学教务>> >> 正文

在时光的褶皱里触摸生命的质感

——评《匆匆》公开课的诗意建构与哲思叩问

来源:| 作者:曾满馨|发布时间:2025/4/10 9:18:29 |89次浏览

在时光的褶皱里触摸生命的质感

——评《匆匆》公开课的诗意建构与哲思叩问

观摩《匆匆》一课,仿佛置身于朱自清笔下“轻轻悄悄”的时光河流中。这堂课王老师在语言的涟漪里打捞时光的重量,既守住了散文教学的文学底色,又拓展了哲思教育的新维度,为经典文本的当代解读提供了极具启示性的范本。daf72776877c0d080cd5d9970b0a1f6

王教师深谙散文“形散神聚”的特质,没有停留在对“修辞手法”的机械分析,而是带领学生潜入文字肌理,捕捉朱自清独特的“时间意象”。通过对比“八千多日子”的抽象数字与“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”的具象比喻,让学生在“洗手时”“吃饭时”“默默时”等日常场景的复现中,体认时间“伶伶俐俐”的流动感。最动人的设计是让学生用“时光是______”进行仿句,当有学生说出“时光是奶奶梳头时掉落的白发,是课桌上渐渐模糊的橡皮印”,文本的文学性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完成了温柔对接,抽象的“匆匆”化作可触摸的生命印记。

王教师以“三重朗读”架构课堂:初读时标注“心跳感”的词句,感受文字的韵律之美;品读时抓住“罢了”“呢”等语气词,体悟作者“徘徊而微叹”的心境;配乐范读时,通过语速的缓急、声调的抑扬,将文本的“愁”转化为“惜”的情感递进。

面对“六年级学生即将毕业”的学情,王教师巧妙将文本的“怅惘”转化为“觉醒”的契机。在“时光锦囊”环节,学生们看着自己一年级的照片,书写“给五年后自己的信”;在“时光放大镜”讨论中,有人发现“妈妈鬓角的白发”是时光的礼物,有人意识到“认真听的每一堂课都是时光的珍珠”。这种从“朱自清的匆匆”到“我的匆匆”的视角转换,打破了经典解读的距离感,让“珍惜时间”不再是空洞的口号,而是基于生命体验的自觉选择。

经典文本的价值,在于它能照见不同时代的生命困惑。当王教师带领学生在“燕子去了,有再来的时候”的往复中,看见“再也回不去的童年清晨”,在“杨柳枯了,有再青的时候”的循环里,懂得“每个当下都是独一无二的奇迹”,语文便完成了从知识传授到精神奠基的使命。《匆匆》一课的动人之处,正在于它让我们相信:时光固然匆匆,但那些被文字照亮的瞬间,终将在学生的生命里留下深深的辙印。

撰写:王雪洁

校对:马楚言

审核:甘庆军